« Back
in Free-form Jottings read.

围城.

读钱钟书的围城就像被夏季的雨天压着喘不过气来。语言和故事的幽默虽然能刮来凶猛的风,过后留下的却是加重的闷热。每天从地铁下来,寻着波士顿的freedom trail走到办公室去,挤着touring 游客们跨不开的脚步,潜意识不断的提醒我我已经成为了在波士顿的工作者,不再是这游荡旅客中的一员了。可是除此无用的身份证外,我并不比他们有资格去感慨,啊波士顿。口中脑中亲热的波士顿也不过是个代号而已。

围城中最著名的一句话不过是“城里的人想出去,外面的人想进来。”围墙遮挡了视野蒙蔽了眼睛,人们伸爪焦急的在上面抠。他们丑陋,狭隘,愚蠢,但在高墙的映射下也不过是个被晒坏的蚂蚁。这种呆滞的徘徊是挥霍生命的维度 - 时间,但同时也是唯一能赋予生命价值的活动。人总是喜欢走在路上的,哒哒的脚步好像印证了大跃进的进展。周围新鲜的景色刺激着感官,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叹,噢我在干着事情呢。

“活着诚然不易,但死可也不简单。” 这种模糊了对立面的真理带给人的是最大的困扰。它抹去了contradiction,建立的违背逻辑却让情感为之动容。拧巴,纠结,可也是最能检验一个人对他生命的责任感的标尺。To be or not to be不再是一个选择而却升华成了一个问题。每个人都在思考着这问题,到最后走火入魔变成了一场权利的游戏。谁有能力选择,谁有权力选择决定着谁拿着那跨过围墙的生与死的门票。

当我站在这围墙外,被外面的人往内挤,被里面的人往外推的时候,我无力的看着这无法推倒的围墙,脚软心惊。往着生去的,向着好走的,但是我那地方是哪里?如此庞大的问题我无法下手解答。像方鸿渐似的推攘着前进,挥舞着造势的双臂抵挡着汹涌的人潮,如此刺激解气而又无奈。

前几天借同学的生日翻了翻高中的照片,终于明白我怀念的不是我的高中,而是我当时的状态。活着不易的概念是陌生的,日子是有启发性的,走在路上魂是不会飘荡的。over analyze是一种被开发了的病态,上了大学后才得的。在围墙间彷徨,努力的在to be和not to be当中提升我的能力做出选择,我已经忘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踏上的路。Myself像与肉体脱离,变成了一种荣耀的状态。

其实答案是很简单的,因为生命是很简单的。活着是一种永恒的权力,choice抓着总是有的。活着也是一段旅程,大可不必为害怕失去而徘徊。那围墙不过是从没建成的海市蜃楼,上面刻着关乎人性的大问题 to be and not to be。 得明白,to be or not to be了就看不见那堵墙了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